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1 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采用结构化方法,它把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容易处理的子系统,然后逐个加以解决,现代计算机网络都采用了层次化体系结构。分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CNA(Computer Network Architecture),它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应设置多少层,每个层能提供哪些功能的精确定义,以及层之间的关系和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1、为什么分层,分层的优点有哪些?

优点如下:

  • 由于系统被分解为相对简单的若干层,因此易于实现和维护。
  • 各层功能明确,相对独立,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上层通过接口调用下层功能。而不必关心下层所提供服务的具体实现细节,因此各层都可以选择最合适的实现技术。
  • 当某一层的功能需要更新或被替代时,只要它和上、下层的接口服务关系不变,则相邻层都不受影响,因此灵活性好,这有利于技术进步和模型的改进。
  • 分层结构易于交流、理解和标准化。

2、分层的原则

网络体系结构分层时有以下几个原则:

  • 层数要适中,过多则结构过于复杂,各层组装困难,而过少则层间功能划分不明确,多种功能在同一层中,造成每层协议复杂;
  • 层间接口要清晰,跨越接口的信息量尽可能要少
  • 划分时把应用程序和通信管理程序分开,还需要将通信管理程序分为若干模块,把专用的通信接口转变为公用的、标准化的通信接口,这样能使网络系统的构建更加简单。

3、常见的网络体系结构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一些计算机公司纷纷研究各自的网络,并提出各自的网络体系结构。较著名的有IBM公司在1974 年公布的分布式的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美国DEC公司在1975 年公布的网络体系结构DNA(Distributing Network Architecture),以后,又不断出现了一些按照不同概念设计的网络,有力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但各种不同体系结构划分的层次都不相同,相互之间互不兼容,不能实现开放互联。下面三个标准得到了公认和应用:
(1)OSI/RM。为层次的划分建立标准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Basic Reference Model),OSI/RM分层时除了遵循上述原则外,还考虑了已有网络体系结构及它们的经验。OSI/RM结构严密,理论性强,学术价值高,各种网络都参考它,它是局域网和广域网上一套普遍适用的规范集合。
(2)TCP/IP。Internet标准化组织所制定的参考模型TCP/IP(Reference Model),相对于OSI/RM来说更为简单,实用性强,现在已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现代计算机网络大多遵循这一标准。
(3)IEEE 802。IEEE 802标准是专门从事局域网的标准化工作,学习局域网必须学习IEEE 802标准。

1.2 OSI/RM参考模型

1、OSI/RM参考模型

OSI/RM只给出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些原则性说明,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网络。它将整个网络的功能划分成七个层次。七层模型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Physical Layer,PL)、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DLL)、网络层(Network Layer,NL)、传输层(Transport Layer,TL)、会话层(Session Layer,SL)、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PL)和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AL)。
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各层之间的接口进行的,上层通过接口向下层提出服务请求,而下层通过接口向上层提供服务。两个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通信时,除了物理层,其余各对等层之间均不存在直接的通信关系,而是通过各对等层之间的通信协议来进行通信的,只有两端的物理层之间通过传输介质才实现真正的数据通信。最高层是应用层,它面向用户提供应用服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七层模型中:

  • 低三层属于通信子网的范畴,它主要通过硬件来实现
  • 高三层协议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属于资源子网的范畴,主要由软件来实现
  • 传输层的作用是屏蔽具体通信子网的通信细节,使得高层不关心通信过程而只进行信息的处理
    只有在主机中才可能需要包含所有七层的功能,而在通信子网中一般只需要低三层甚至只要低两层的功能就可以了。
    OSI/RM并非具体网络实现的描述,它只是一个为制定标准而提供的概念性框架。网络中的设备只有当与OSI或有关协议相一致时才能互联。

2、OSI/RM各层功能简介

  • 物理层:
    • 传输单位为二进制位。
    • 作用是传输原始的二进制比特流
    • 它建立在通信介质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和通信介质的物理接口。
    • 物理层上执行的一些协议功能包括:建立和终止呼叫、控制半双工信道上的信道方向、错误控制、确定应该用多少伏电压表示“1”和“0”、信道是全双工还是半双工、连接口有多少个插脚及每一根插脚的用途等。
  • 数据链路层:
    • 传输单位是帧,是一系列比特组成的信息单元,也称数据包。帧中包含源、目标地址和检错码等信息。
    • 数据链路层主要完成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流量控制、差错控制等功能
    • 数据链路层利用物理层所建立的链路,将报文从一个节点传输至另一个节点。为使网络层无须了解物理层的特征而获得可靠的传输,数据链路层具有差错检测和校正功能,它的功能是依靠其协议实现
    • 根据数据信息的基本单位不同。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可分为面向字符型的传输协议和面向位型的传输协议两种。
  • 网络层:
    • 网络层的传输单位是数据包(分组)
    • 负责控制通信子网的工作,即控制报文分组的传输。
    • 在网络层,需要考虑数据传输经过多个中间节点的情况,因此,网络层具备路由选择、流量控制以及不同网络层协议之间的互联等功能。路由选择是根据源和目标节点之间多条路径中选择最佳路径进行数据传输。流量控制则是确保网络资源不被过度使用,以保证网络的稳定运行。
    • 网络层将数据单元分拆成若干小的数据单元,这个过程称为分段。
    • 当到达目标节点后(中间可能经过不同的路径),必须重构被分段的数据单元,这个过程称为重组。
    • 网络层协议有多种,如 IP 协议、ICMP 协议等。不同协议之间需要实现互联,以便在不同网络环境中实现数据传输。
  • 传输层:
    • 任务:为两个用户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传输连接的能力,在系统之间提供可靠透明的数据传输,提供端到端的错误恢复和流量控制。
    • 功能:分段和重组(与网络层的不同)(网络层的分段是数据帧大小的减少,而传输层的分段是指把一个上层数据分割成一个个逻辑片或物理片。)
    • 通过通信线路在不同机器之间进行程序和数据的交换。负责处理端到端的通信,即端点之间的逻辑连接。所谓的端到端,也就是一台主机到另一台主机,中间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交换节点。
  • 会话层:
    • 功能:实现各个进程之间的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包括使用权、差错恢复、会话活动管理等。如网络上用户同时进行传输和接收信息时,此层能决定何时接收或发送信息,以免发生“碰撞”。
  • 表示层:
    • 作用:在网络内部实现不同语句格式和编码之间的转换和表示,为应用层提供服务
    • 工作流程:用户进程可以向表示层送入一个报文流,表示层再把该报文流压缩后送往目的主机,目的主机的表示层把报文解密和扩展后,再交给本主机的用户进程。
  • 应用层:
    • 由应用程序组成,直接为用户服务,包括文件传输、访问管理、电子邮件服务、查询服务及远程作业登录等。

3、OSI/RM数据封装过程

计算机网络利用协议进行通信,两个网络设备通信时,OSI/RM对等层之间通过附加到该层的信息头来进行通信。过程如下图:

  • 发送方:从上到下传递过程中,每经过一层都对数据附加一个具有各种控制信息的信息头部,即封装,直到物理层构成由“0”或“1”组成的二进制数据流,然后再将其转换为电或光信号在物理媒体上传输至接收方。
  • 接收方:传递过程与发送方相反,是从下到上传递,各层要去除发送方在相应层加上的控制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协议操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同一层,发送方和接收方看到的信息是相同的,就好像这些信息通过虚通道直接传输到了对方一样,同层节点之间通过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1.3 TCP/IP参考模型

1、TCP/IP概述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是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的英文缩写,它主要是针对异种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TCP/IP是由一组通信协议所组成的协议簇,而TCP和IP是其中的两个主要协议。
1980年,ARPA开始在ARPAnet的所有机器上都使用TCP/IP协议,并以ARPAnet为主干建立了Internet。为推广TCP/IP协议,ARPA以低价出售TCP/IP的使用权,还资助一些机构来开发应用于UNIX操作系统中的TCP/IP协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于1985 年开始涉足TCP/IP协议的研究与开发,到1986年NSF资助建立NSFnet,使全美最主要的科研机构连入NSFnet,NSF资助的所有网络机构均采用TCP/IP协议,1990年NSFnet代替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
TCP/IP协议使用范围广,既可用于广域网,又可用于局域网、内部网和外部网等各种网络中,许多单机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都采用或含有TCP/IP协议。TCP/IP协议已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

2、TCP/IP体系结构

OSI/RM是分层(Layer)结构(层与层之间是调用关系),而TCP/IP协议是分级(Level)结构,它简化了层次设计,分为四级,习惯上称它为四层。自下而上依次是: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和应用层。OSI/RM和TCP/IP对应结构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面是对TCP/IP各层的解释以及其中一些协议的说明:

  • 网络接口层:

    • a.说明:TCP/IP与各种物理网络的接口称为网络接口层
    • b.与OSI/RM协议的对应关系:它与OSI/RM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对应,主要是由低层网络定义的协议。
    • c.主要作用:网络接口层负责接收数据报,并把数据报发送到指定网络上。
    • d.包含的协议:实际上,TCP/IP在这一层并没有定义任何特定的协议,网络接口也可以有多种,它支持各种逻辑链路控制和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其目的是可以将各种类型的网络(LAN、WAN、MAN)进行互联。因此,TCP/IP可运行在任何网络上。
  • 网络层:

    • a.与OSI/RM协议的对应关系:网络层
    • b.主要作用:它解决两个不同IP地址的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问题。具体包括形成IP数据报、寻址、检验数据报的有效性、去掉报头和选择路径等功能,将数据报转发到目的计算机。网际层可以将分组发往任何网络,并使分组独立地传向目的地(可能经由不同的网络或路径)。这些分组到达的顺序和发送的顺序可能不同,接收时高层则必须对分组排序。
    • c.包含的协议:几个核心协议:网际协议I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地址解析协议ARP、逆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和网际组报文协议IGMP
      • i.网络协议IP:
        • 1.功能:网际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是网际层的重要协议,主要功能是进行寻址和路由选择,并将数据包从一个网络转发到另一个网络
        • 2.特点:IP是不可靠和无连接的数据报传输协议。它将报文传输到目的主机后,不管传输正确与否都不进行检查,不回送确认,没有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功能。
      • ii.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 1.功能:上述可知,IP数据包在实际传输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差错、故障和发生拥塞。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就是为IP协议提供差错报告和控制,处理路由,协助IP协议实现提出报文传输的控制机制。
        • 2.实际应用:在网络中,网关和主机利用ICMP发送关于所发数据包的有关问题报告,如目标或端口不可达,或者网络中出现拥塞等。
      • iii.地址解析协议(ARP)
        • 1.作用:地址解析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的任务就是完成IP地址向物理地址的转换。
        • 2.原理:ARP采用广播消息的方法,完成IP地址到局域网物理地址的映射工作
      • iv.逆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
        • 1.作用:逆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主要解决物理地址到IP地址的转换。
        • 2.原理:RARP协议也采用广播消息的方法,来获取MAC地址相对应的网络IP地址
        • 3.应用场景:RARP协议对于在系统引导时无法知道自己IP地址的站点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如无盘工作站或拨号上网的计算机,IP地址是不能从本机获得的。
      • v.网际组报文协议(IGMP):
        • 1.网际组报文协议IGMP(Internet Group Message Protocol)是用来帮助组播路由器标识LAN中的主机,这些主机是组播组的成员,它与IP协议一起使用。
  • 3.传输层

    • a.与OSI/RM协议的对应关系:传输层
    • b.协议:传输层有两个端到端的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 i.传输控制协议(TCP)
        • 1.说明: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
        • 2.原理:通过认证方式、重传机制等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 3.功能:TCP功能包括为了取得可靠的传输而进行的分组丢失检测,对收不到确认的信息自动重传,以及处理延迟的重复数据报等。TCP能进行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
        • 4.适用场景:适用于每个分组仅含少量字符的交互式终端的应用,也适合大量数据的文件传输
      • ii.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 1.说明: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最简单的传输层协议,提供面向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传输服务,通过提供协议端口号,以保证进程通信。
        • 2.原理:UDP可以根据端口号对许多应用程序进行多路复用,并利用校验和检查数据的完整性
        • 3.适用场景:UDP被广泛应用于一次性的交易型应用(一次交易只有一来一回两次报文交换),以及要求效率比可靠性更为重要的应用程序,如IP电话、网络会议、可视电话、现场直播、视频点播VOD等传输语音或影像等多媒体信息的场合
  • 4.应用层

    • a.与OSI/RM协议的对应关系: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 b.作用:为用户提供调用和访问网络上各种应用程序的接口,并向用户提供各种标准的应用程序及相应的协议,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自己的应用程序
    • c.基于TCP的应用层协议的有:远程登录(虚拟终端服务)Telene(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文件传输协议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和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等
    • d.基于UDP的应用层协议的有: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域名服务DNS(Domain Name Service)、NetBIOS名字服务程序NetBIOS-NS、远程过程调用协议RPC等。
    • e.基于TCP、UDP的应用层协议的有: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域名系统DNS(Domain Name System)、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和通用管理信息协议CMOT等

3、TCP/IP的数据封装

TCP/IP协议和OSI/RM一样都采用对等层通信的模式,相应地,在转发报文过程中,封装和解除封装也在各层进行。
封装过程:

  • 应用层:应用程序将要发送的数据加上应用层头部,TCP或UDP将数据分成大小一定的数据段,然后加上本层的报文头,发送给传输层。
  • 传输层:传输层协议,根据接收到的报文头部所包含的数据所属上层协议或应用程序的端口号,如HTTP的端口号为80,来调用和区分应用层的不同的应用程序,跟发送给网络层TCP/IP和OSI/RM的比较
  • 网络层:网络层对数据包的处理,先利用协议号区分传输层协议是TCP还是UDP,再寻找下一跳地址,解析数据链路层地址,并加上本层的IP报文头部,转换为数据包,发送给网络接口层

接收方去除封装的过程和发送方相反,从网络接口层到应用程序层,逐层去除封装,最后将数据传递给应用程序处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TCP/IP和OSI/RM的比较

TCP/IP和OSI/RM比较如下:

  • 1.OSI/RM以公用数据网为基础,TCP/IP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OSI/RM结构严密,理论性强,学术价值高,各种网络、硬件设备和学术文献都参考它,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学术性。而TCP/IP相对简单,更多地体现了网络的设计、实现,因而其实用性更强
  • 2.OSI模型比TCP/IP具有更好的隐藏性,在技术发生变化时每层的实现能比较容易被替换掉,这也是把协议分层的主要目的之一。OSI中高层只能调用和它相邻的低层所提供的服务,而TCP/IP可以跨层调用,即上级可以越级调用更低一些的下级所提供的服务,提高了协议的效率。
  • 3.TCP/IP一开始就考虑到多种异构网的互联问题,并将IP作为TCP/IP的重要组成部分。但ISO最初只考虑到用一种公共数据网将各种不同的系统互联在一起,只是在认识到IP协议的重要性后,在网络层划分出一个子层来完成类似IP的作用。
  • 4.TCP/IP一开始就对面向连接服务和面向无连接服务同样重视,而OSI很晚才开始制定无连接服务的有关标准。
  • 5.对可靠性的强调不同。OSI对可靠性的强调是第一位的,协议的所有各层都要检测和处理错误。TCP/IP认为可靠性是端到端的问题,应该由传输层来解决,由主机来承担,这样做的效果使TCP/IP成为效率很高的体系结构。但如果通信子网可靠性较差,使用TCP/IP协议的主机负担将会加重。
  • 6.系统中体现智能的位置不同。OSI的智能性问题如监视数据流量、控制网络访问、记账收费,甚至路径选择、流量控制等都由通信子网解决。TCP/IP则要求主机参与几乎所有的智能性活动。
  • 7.TCP/IP有很好的网络管理功能,OSI/RM后来才考虑这个问题。

1.4 IEEE802标准

IEEE 802又称为LMSC(LAN /MAN Standards Committee, 局域网/城域网标准委员会),致力于研究局域网和城域网的物理层和MAC层中定义的服务和协议,对应OSI网络参考模型的最低两层(即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OSI/RM和TCP/IP都是在IEEE 802出现以前针对广域网制定的,IEEE 802针对的是局域网。
IEEE802中,层的说明:

  • 1.物理层
    • a.定义:物理层定义的是在传输介质上传输的二进制比特流,因此它描述并规定了所有传输介质的特性,如接口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特性等
    • b.功能:主要完成编码、解码、时钟同步、发送和接收数据、载波检测及提供与数据链路层的接口。
  • 2.数据链路层
    • a.IEEE 802将数据链路层分为逻辑链路控制(Logical Link Control, LLC)和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 MAC)两个子层
      • i.逻辑链路控制(Logical Link Control, LLC)
        • 1.功能:建立、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为网络层提供面向连接或无连接的服务
        • 2.作用:
          • a.在MAC子层提供的介质访问控制和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服务之上,将不可靠的信道处理为可靠的信道,确保数据帧的正确传输
          • b.提供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发送顺序控制等大部分数据链路层功能
          • c.某些网络层的功能,如数据报、虚电路、多路复用等
      • ii.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 1.作用:与物理层相邻,它为不同的物理介质定义了不同的介质访问控制标准
        • 2.功能:
          • a.支持LLC子层完成对介质的访问控制功能
          • b.具备组装数据帧、地址识别和差错检测功能
Logo

腾讯云面向开发者汇聚海量精品云计算使用和开发经验,营造开放的云计算技术生态圈。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