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治理-构建数据标准体系】
根据业务架构、数据架构的设计结果,对现有业务领域工作流程、信息化系统、数据现状进行综合调研和评估,确定数据标准的覆盖范围、必要性和紧迫程度。综合数据架构设计和既有系统已有的数据,根据业务数据标准模板的要求和指引,从业务、技术、管理三个视角明确业务对象的业务术语标准、属性标准和代码集标准。(1)数据标准的规划首先是在公司业务架构和数据架构的范围内,对公司业务和数据进行调研、分析和盘点,结合实际的数据
构建数据标准体系分为六大主要步骤,分别是:
1、规划数据标准
2、开发数据标准
3、发布数据标准
4、执行数据标准
5、数据标准遵从检查
6、维护数据标准
1、规划数据标准
(1)数据标准的规划首先是在公司业务架构和数据架构的范围内,对公司业务和数据进行调研、分析和盘点,结合实际的数据标准需求,明确数据标准的范围,再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逐步推进数据标准体系的各项工作。
(2)数据标准的范围规划是数据标准工作的起点和依据。根据业务架构、数据架构的设计结果,对现有业务领域工作流程、信息化系统、数据现状进行综合调研和评估,确定数据标准的覆盖范围、必要性和紧迫程度。由于公司业务的复杂性,很难一次性完成所有数据标准的制定,通常通过重要性、紧迫性和影响范围的筛选,用分批的方式制定数据标准。数据标准制定的优先顺序一般是:
(1)主数据优先制定数据标准;
(2)通用的、跨业务域共享需求强的数据优先制定数据标准;
(3)业务需求紧迫性强的数据优先制定数据标准;
(4)成熟业务优先制定数据标准。
2、开发数据标准
(1)从业务流程出发,圈定参与业务流程的业务对象。通用的业务对象如人、事、物等,收集现有的标准规范文档和对应的现行国家标准,具备行业属性的业务对象收集行业标准。对于业务信息化系统,收集其业务定义、数据字典定义并进行标准化和多源融合,在企业内部达成一致,得到最终统一的数据标准。
(2)在选定的业务领域内,对业务对象的属性逐一定义其数据标准。综合数据架构设计和既有系统已有的数据,根据业务数据标准模板的要求和指引,从业务、技术、管理三个视角明确业务对象的业务术语标准、属性标准和代码集标准。在制定标准的时候,以下内容必须明确:
1、明确数据源,业务数据必须有明确可信的数据来源;
2、明确数据业务和技术规则,如业务说明、含义、规则、数据格式等;
3、明确数据管理责任方,如数据责任人等。
3、发布数据标准
(1)发布数据标准是在标准开发完成后提交审核,审核通过后进行发布后将标准应用于业务场景和信息化系统。若数据标准发布后续需要进行修订,则需要在修订完成后重新进行评审、发布。发布数据标准前需查看标准的影响范围,评估影响后再进行发布生效,并通知标准使用方按照标准进行落地执行。
(2)数据标准的评审由数据责任人(或授权给数据管家)组织业务人员、数据架构工程师、信息系统人员、管理人员一起对数据标准进行评审,必要时可邀请相关业务领域数据管理人员和数据管理专家组参加。评审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1、数据标准对业务、技术、管理方面需求的满足程度;
2、数据标准对既有信息系统和未来规划的满足程度;
3、标准对数据共享的满足程度。
4、数据标准评审通过后,在数据标准管理平台或工具上进行注册、发布,交由数据标准管理组织负责后续的标准运营管理工作。
4、执行数据标准
数据标准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进行数据治理的各个阶段进行落实,另一方面在是新建业务信息系统和升级历史存在的业务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执行。数据治理过程中数据标准应用主要在元数据、数据资产、数据质量、数据开发、数据模型等方面。新建的业务系统,必须严格按照已经发布的数据标准进行设计和管控。正在运行的信息系统,可以通过数据探查、智能识别的手段与数据标准建立映射关系,如后续有升级计划需要尽可能按照数据标准进行落标执行。
5、 数据标准遵从检查
数据标准开始执行后,需要进行落标检查,确认数据标准执行的情况以及效果。可参考数据质量度量的相关指标,从标准侧进行标准的引用统计、标准化率统计,从质量侧统计信息系统库表及字段质量评分,多角度去判断指标执行情况及应用效果。对遵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数据管理组织需反馈到相应的责任人并督促进行改进。
6、 维护数据标准
(1)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因为现行标准发生修订、企业自身业务规则发生变化等原因,都需要对已发布的标准进行修订。修订要评估数据标准变更对企业各项业务和信息系统的影响,记录版本变化,修订后再进行重新评审、发布。
(2)对于不再起作用的数据标准,应该进行废止。已废止的数据标准不再被任何业务过程和信息系统引用。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