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成功因素 数据治理成功的因素
无论数据管理组织的架构如何,有10个因素始终被证明对其成功发。4)领导者之间的共识。6)利益相关方的参与。3)主动的变更管理。
16.4 关键成功因素
无论数据管理组织的架构如何,有10个因素始终被证明对其成功发
挥着关键作用:
1)高管层的支持。
2)明确的愿景。
3)主动的变更管理。
4)领导者之间的共识。
5)持续沟通。
6)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7)指导和培训。
8)采用度量策略。
9)坚持指导原则。
演进而非革命
改,研究和实施解决方案之前应该考虑当前的组织准备情况、组织未来
的使命和愿景的需要。
或许最具挑战性的文化变革才是治理的中心:确定哪些决定由哪个
人负责,是业务数据管理专员、架构师、管理人员,还是管理层;哪些
决策需要由数据管理团队、项目指导委员会和数据治理委员会协同做
出。10.5 参考数据和主数据治理
参考数据和主数据是共享资源,需要治理和管理。并非所有数据不
一致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自动化处理,有的需要人们相互沟通才能解决。
如果没有治理,参考数据和主数据解决方案将仅仅是附加的一些数据整
合实用程序,无法发挥它们的全部潜能。
10.5.1 治理过程决定事项
治理过程应决定如下事项:
1)要整合的数据源。
2)要落实的数据质量规则。
3)遵守使用规则的条件。
4)要监控的行动和监控频率。
5)优先级和数据工作响应等级。
6)如何展示信息以满足利益相关方的需求。
7)参考数据管理和主数据管理部署的标准授权扎口和预期。
治理过程带来了与合规和法律相关的利益相关方及信息消费者,通
过定义把他们纳入隐私、安全和数据保留制度中,以减轻组织的风险。
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数据治理在为使用参考数据和主数据的
人员制定原则、规则和指导方针时,必须有审查、接收和考虑新规则以
及对现有规则进行改变的能力。
10.5.2 度量指标
以下指标可以与参考数据和主数据质量以及支持这些努力的过程结
合起来。
1)数据质量和遵从性。数据质量仪表板可以描述参考数据和主数
据的质量。这些指标应该说明主题域实体或相关属性的置信度(百分
比),以及它在整个组织中符合实际需求的使用价值。
2)数据变更活动。审核可信数据的血缘对于提高数据共享环境中的数据质量是必要的。指标应该展示数据值的变化率,能够帮助人们深
入理解为共享环境提供数据的系统,并可被用于调整主数据管理进程中
的算法。
3)数据获取和消费。数据由上游系统供应,由下游系统和流程使
用。这些指标应该显示和追踪哪些系统在贡献数据,哪些业务区域在共
享环境中订阅数据。
4)服务水平协议(SLA)。应建立SLA并传达给贡献者和订阅
者,以确保整个数据共享环境的使用和采用。遵循SLA可以为支持流
程、技术问题和数据问题提供解释,而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减缓主数据管
理应用的速度。
5)数据管理专员覆盖率。这些指标应该关注对数据内容负责的个
人或团队,并展示覆盖率的评估频率。它们可以用来识别支持方面的差
距。
6)拥有总成本。这个指标有多种影响因素、多种表达方式。从解
决方案的角度来看,成本可以包括环境基础设施、软件许可证、支持人
员、咨询费、培训等。这一指标的有效性主要是基于其在整个组织中的
持续应用。
7)数据共享量和使用情况。需要跟踪纳入主数据的数据量和使用
情况,以确定数据共享环境的有效性。这些指标应该展示数据共享环境
中流入和流出数据的定义、纳入和订阅的数量和速率。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