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盘计算(容量、平均等待时间、平均寻址时间、最大数据传输率等计算)例题详解
计组例题详解1)平均定位时间第一小问参考解答中有误,请注意。平均定位时间=平均找道时间+平均等待时间。磁盘平均等待时间,又叫潜伏期,是指磁头已处于要访问的磁道,等待所要访问的扇区旋转至磁头下方的时间。平均等待时间为盘片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的一半。平均等待时间为盘片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的一半,因此我们先求盘片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磁盘转速为3000r/min。1min3000r/min=13000min【
计组例题详解
1)平均定位时间
第一小问参考解答中有误,请注意。
-
平均定位时间=平均找道时间+平均等待时间。
-
磁盘平均等待时间,又叫潜伏期,是指磁头已处于要访问的磁道,等待所要访问的扇区旋转至磁头下方的时间。平均等待时间为盘片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的一半。
平均等待时间为盘片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的一半,因此我们先求盘片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磁盘转速为3000r/min。
1 m i n 3000 r / m i n = 1 3000 m i n 【 即 盘 片 转 1 转 所 需 的 时 间 , 单 位 : 分 钟 】 \frac{1min}{3000r/min}=\frac{1}{3000}min【即盘片转1转所需的时间,单位:分钟】 3000r/min1min=30001min【即盘片转1转所需的时间,单位:分钟】
【1min=60s,乘以60即得到盘片转1转所需的时间,单位:秒】
1 3000 ∗ 60 = 1 50 s \frac{1}{3000}*60=\frac{1}{50}s 30001∗60=501s
到这边,我们求得盘片旋转1周所需的时间为:
1 50 s \frac{1}{50}s 501s
所以平均等待时间=盘片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2:
1 50 ∗ 1 2 = 1 100 s = 1 100 ∗ 1000 = 10 m s 【 1 秒 = 1000 毫 秒 , 1 s = 1000 m s 】 \frac{1}{50}*\frac{1}{2} =\frac{1}{100}s=\frac{1}{100}*1000=10ms【1秒=1000毫秒,1s=1000ms】 501∗21=1001s=1001∗1000=10ms【1秒=1000毫秒,1s=1000ms】
由题意得:平均寻道时间为10ms,
因此平均定位时间=10+10=20ms
2)圆柱面
-
道密度:磁盘沿半径方向单位长度的磁道数。
-
柱面数=一个盘面上的磁道数=道密度*有效存储区域长度。
-
圆形的物体内圆的直径称为内径,外圆的直径称为外径。
盘面扇区示意图:
题目中一个盘面示意图:
圆柱面数=一个盘面的磁道数=有效存储区域长度*道密度
【磁道为上图用黄色标注出的圆环区域中一个个的同心圆】
圆 柱 面 = ( 8 − 2 ) 2 ∗ 100 = 300 道 圆柱面=\frac{(8-2)}{2}*100=300道 圆柱面=2(8−2)∗100=300道
【单位TPI意为道每英寸,TPI X in(道每英寸 X 英寸)=道(T)】
3)总存储量
- 磁盘存储器的存储总容量C=n X k X s,其中n为存放信息的盘面数,k为每个盘面的磁道数,s为每条磁道上记录的二进制代码数。
- 单位长度磁道能记录二进制信息的位数,称为位密度或线密度。
- 在磁盘各磁道上所记录的信息量是相同的,而位密度不同,一般泛指磁盘位密度时,是指最内圈磁道上的位密度(最大位密度)。
∵位密度=每条磁道上记录的二进制代码数÷同心圆中的最小周长
∴每条磁道上记录的二进制代码数=位密度*同心圆中的最小周长
同心圆中的最小周长=π X 内径。
存放信息的盘面数n=8;
每个盘面的磁道数k=300道【第二小问已求出】
每条磁道上记录的二进制代码数s=5000*π*2==10000π位
【单位BPI(Bits Per Inch)意为位每英寸,BPI*in(位每英寸*英寸)=位(Bits)
因此总存储容量C=8*300*5000*π*2=75.36*10^6(Bits)=9.42(MB)
注:计算时,π取3.14。
75.36*10^6(Bits)=75.36÷8*10^6(Byte)=9.42*10^6(Byte)【1字节=8比特,1Byte=8bits】
又∵1M=10^6
∴上式=9.42(MByte)=9.42(MB)
4)数据传输率
-
数据传输率=位密度 X 线速度,又线速度=周长 X 转速 ,
因此数据传输率=位密度 X 周长 X 转速。
又位密度 X 周长=每个磁道的总位数,
因此数据传输率=每个磁道的总位数 X 转速。 -
一般泛指磁盘位密度时,是指最内圈磁道上的位密度(最大位密度)。
转速=3000r/min=3000÷60=50r/s。 线速度=周长(直径为内径的圆的周长)*转速=π*2*50=100π英寸/s 位密度=5000BPI(Bits per Inch,位每英寸) 因此数据传输率=位密度*线速度=5000*π*2*50=1.57*10^6(位每秒)【英寸/s*位每英寸=位/s】 1.57*10^6÷8=0.19625*10^6(字节/秒)【1字节=8比特/位】 又∵1M=10^6 ∴上式=0.19625(MByte/s)=0.19625(MB/s)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